裂縫中的未來:批判性失能研究的理論實踐與典範轉移

作者: 孫小玉
出版社: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7/18
語言:繁體中文
書林出版
優惠售價
NT$425~470
商品編號: 9786267605219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 規格
  •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內容簡介

      失能的體現揭露了身體不穩定、破裂的開放性,且「撕裂」了我們存在的整體。—亨利-雅克.史帝克 (Henri-Jacques Stiker)

      全書以「批判性失能研究」為核心,打破傳統對身體的單一想像,從生態危機、賽博格敘事到失能美學,探問後人類時代中身體與科技、環境的交織關係。透過跨領域視角,重新思考「正常」與「異常」的界限,並賦予失能身體新的主體與意義。

      內容分五大面向:從環境污染與身體創傷的關聯,到身體延伸及輔具所展現的生命書寫;進一步探討失能如何顛覆傳統美學,再到科技下身體與機械的融合想像,最終回到知識主體的轉化,挑戰健全/失能的二元對立,挖掘邊緣中的能動與創造。

    本書特色

      一、    跨界視野廣闊,涵蓋生態、科技、藝術與生命政治,挑戰學科疆界。
      二、    兼具理論與實踐,融合西方批判理論與東方在地實作。
      三、    全球與在地連結,以台灣案例對照全球失能議題,突顯文化差異與普世經驗。
      四、    失能主體賦權,彰顯失能者作為知識生產者的創造力,顛覆傳統認知框架,開啟一種嶄新的詮釋視角。

    作者介紹

    孫小玉

      美國印第安那大學比較文學博士,中山大學外文系退休教授。

      研究領域為文學批評與理論、主體論述、失能研究及生命書寫。主要著作為《失能研究與生命書寫:失能女性之性 / 別、身體 / 政治、與詩 /美學》、《雨後霓虹:失能者的生命故事》,《慈悲的化身:堪布貢葛旺秋仁波切生命側寫》。論文散見於Concentric: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Development and Society, Italian Journal of Disability Studies, Tamkang Review,《英美文學評論》、《文化研究》、《中外文學》等國內外期刊。
    目錄

    導論:後人類世代之批判性失能研究  1

    壹、失能與生態  25
    【第一章】 失能與生態中之慢性與結構性暴力  27
    【第二章】 台灣生態汙染、環境病與失能  55

    貳、失能者之生命書寫  85
    【第三章】 失能賽博格之生命書寫  83
    【第四章】 台灣在地失能研究與失能者之生命故事  127

    參、失能美學  177
    【第五章】 失能藝術與現代美學  175
    【第六章】 台灣失能藝術之萌芽與轉型  225

    肆、失能身體與假體之配置  259
    【第七章】 彼得2.0及3.0之假體配置與想像  257
    【第八章】 輪動藝術與人生  299

    伍、失能研究之轉向  333
    【第九章】 後人類時代之失能主體  331
    【第十章】 從失能到智能之生命光譜  369

    結語:轉向之契機  405
    致謝詞  419
    引用書目  421
    索引  447

    規格說明
    • 規格:平裝 / 464頁 / 15 x 21 x 2.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