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終戰」80年修訂版
★和式敗戰文學的經典之作
★昭和史權威 半藤一利 非虛構代表作
雷伊泰島此役之所以名留世界戰爭史,是因其涉及範圍之廣,參戰人數之多,戰場、戰況之複雜,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絕無僅有,也是一場關鍵性戰役,成為人類史上最後一場艦隊決戰的代名詞。半藤一利親訪參與這場戰役的人士,採集其證言、日記、回憶錄等,並深度訪談多名當時尚在世的日本軍人,彙整出日本戰敗這方參與者的故事與內心喟嘆。
「皇國興廢在此一戰……不管付出多大犧牲,聯合艦隊都不能讓美軍登陸菲律賓」
全書彙整四場主要戰鬥的過程,透過各個艦隊、不同人物的視野,以多角度的流暢敘事,幫助讀者理解此場戰役全貌。配合多幅戰況地圖,讓複雜多變的戰場態勢,成為容易理解的閱讀內容。
更具立體感的是,作者針對戰場兩方各自的動向,宛如棋盤上推演,以一貫生動、驚心動魄的俯瞰式描寫手法,在圖紙上一分一秒地記錄、追蹤著戰鬥當下發生的錯誤、誤判、幸運、厄運、遲疑等等,如何對其他場戰鬥產生作用,最終對整體作戰造成影響。
走投無路的日本軍方,作戰計畫本身就是把雷伊泰灣變成「日本海軍的葬身之處」,一開始就以同歸於盡為目標,這徹底破壞了戰略常識。再加上其中栗田艦隊從雷伊泰灣撤退,成為整場海戰中,在戰術層面上最有爭議的決斷。雷伊泰灣海戰,留下了許多至今無法解開的謎團。然而,投入了所有青春熱情的年輕日本軍人,明知不能勝利,卻堅持戰鬥到最後一刻。
「我活下了,你卻死了。這之間什麼必然性都沒有。有的不過只是偶然分隔了生死。然而,因為這個偶然,我們到今天還活著。總覺得很對不起死掉的你……」
「昭和史第一人」半藤一利筆下的戰鬥景象,不只是震耳欲聾的砲擊、槍擊、轟炸的轟鳴聲。當喧囂過去,戰場漂浮著無窮無盡的虛無,那裡有的是滿身是血的死者、嚴重扭曲的鋼筋、彈痕,堆積的血印,還有灰色雲霧的飄流與完全的寂靜。作為追求「戰爭真相」的非虛構歷史文學作家,半藤一利擅長說故事的本領,帶領讀者重回1944年10月,回到那個瀰漫巨大轟鳴、熊熊燃燒的太平洋。
本書特色
◆ 雷伊泰灣海戰,人類戰爭史上最後一場艦隊決戰
◆ 昭和史權威半藤一利,親訪、蒐集大量當事者證言
◆ 全觀視角俯瞰交戰雙方、深描軍官士卒內心世界
◆ 唯一中文譯本,終戰80年修訂版
作者簡介
半藤一利(Kazutoshi Hando, 1930-2021)
日本「昭和史著作第一人」。1930年出生於日本東京。1953年,從東京大學文學部畢業。同年進入文藝春秋社。後歷任《週刊文春》、《文藝春秋》編輯長、出版局長專務取締役等職。
著作包括《日本最漫長的一天》、《幕末史》、《昭和史》等,超過70部作品。1993年以《這不是漱石先生嗎》獲得第十二屆「新田次郎文學賞」,1998年刊行的《諾門罕之夏》,獲得第7屆「山本七平賞」。2006年以《昭和史》獲得「每日出版文化賞特別賞」。2015年更以《日本最漫長的一天》等歷史非虛構文學作品,成為讀者不斷追求「戰爭真相」的指引,並獲得日本文學振興會頒發「菊池寬賞」肯定。
譯者簡介
許哲睿
1986年生於台北市。政治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畢業,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研究興趣是從日本外交、安全保障的觀點討論戰略。以日本航空自衛隊為題目撰寫碩士論文,有數篇日本國防相關的文章、報導散見於軍事雜誌。曾任立法委員助理。另譯有林房雄《大東亞戰爭肯定論》。
序章
第一章 出擊
十月二十二日──吾等誓不期待生還
第二章 接敵
十月二十三日──旗艦愛宕號遭到攻擊,正在冒煙
第三章 戰機
十月二十四日上午──攻擊!攻擊!祝君好運
第四章 犧牲
十月二十四日下午──堅信天佑,全軍突擊
第五章 攻入
十月二十五日黎明──已經跑不動了吶,只有用爬的了
第六章 決戰
十月二十五日上午──混帳東西,敵人就近在眼前啊!
第七章 脫離
十月二十五日下午.夜──這是武人的人情,回頭吧
第八章 送葬
十月二十六日至二十八日──山行水漬屍,海行草生屍……
結語
寫給決定版的後記
參考文獻、中英譯名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