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政治下的美墨邊界,如何對一代又一代的母親和孩子造成重重阻礙與創傷?
這部私密且坦白的民族誌,同時也是一份深刻的脆弱書寫,女性的聲音躍然紙上,大膽對當權者道出令人刻骨銘心的真相
克勞蒂亞・賈西亞是一位墨西哥母親。她的大女兒娜蒂從小被發現聽力有問題,於是她冒險帶著當時才兩歲的女兒越過邊境前往美國。身心障礙的孩子在美國有機會接受更好的教育,克勞蒂亞也希望女兒到美國可以獲得比較好的醫療條件。然而,終於抵達德州與丈夫會合之後,克勞蒂亞才發現,沒有合法證件不止影響你的移民身分,也對日後生活和教養兒女形成挑戰,甚至會被原本應該提供醫療照護的機構排除在外。
人類學家伊莉莎白・法凡-桑托斯是一位墨西哥女兒,她在美國出生,成長於墨西哥移民工人家庭,在母親及祖母的教養下長大。聽著克勞蒂亞回顧過去的經驗,伊莉莎白不由想起自己母親的故事——另一個深受移民和美墨邊界影響、為了追求更好的未來而越過國界的母親的故事。
伊莉莎白和克勞蒂亞的訪談持續了五年,記錄下克勞蒂亞獨自帶著女兒越境的驚險過程,以及抵達美國之後為了替女兒爭取醫療權益遇到的種種挑戰。從克勞蒂亞與醫生和老師之間的拉鋸,我們看到教育和醫療體制如何強化她們的無證身分,以及政治與媒體排外心態如何讓她們的就學與就醫過程一再遭受阻礙,困難重重。伊莉莎白也重新聆聽自己母親的故事。她要求母親說一個更完整的版本,把她自己、她的回憶和她的創傷,放進故事裡;直到這時,她才看見自己母親移民經驗的另一個面向。
我們的社會期待母親把孩子跟家人擺在第一位,優先於她們的工作、生活,甚至健康。身為母親,就應該為了孩子的未來犧牲自己的未來,但即使是「犧牲」也脫離不了政治,方方面面都受一個人的種族、階級和政治地位影響。移民母親的犧牲所得到的評價迥異於一般母親,無證移民母親甚至可能因為被斥為犯罪,而陷入無止盡的自責與煎熬。
每個母親都有不同的故事,但遷徙和移居過程中,母親角色認同所面臨的種種掙扎,很少得到應有的關注。
克勞蒂亞的故事代表一種經常遭人忽略和誤解,本身也無法言說、不被記錄的母職——一種關乎愛、犧牲,以及為兒女爭取權益的母親經驗,雖然不見於親子教養文獻,卻是美國數百萬女性移民的真實經歷。克勞蒂亞與伊莉莎白的母親,兩個移民故事彼此交織,呈現了故事之間相互連結的力量,同時揭露移民母親埋藏在記憶深處的經歷,包括她們在過程中為了家人的未來而必須做的困難決定、各種犧牲,以及支持她們繼續下去的那些愛與希望的時刻。
+++++
「故事開展的同時,我經常不由自主陷入我自己身邊的母親們的生命史,也就是我母親和奶奶的人生經歷。我母親的故事雖然跟克勞蒂亞的不同,但同樣跟移民、美墨邊境、追尋更好未來所塑造出的母職樣貌有關。地緣政治邊界已經形塑並影響了兩邊的墨西哥家庭好幾世代。就連『母職』(包括身為母親意味著什麼,以及墨西哥女人如何體現和經驗它)這個神聖的概念,都背負著尚未癒合、陣陣作痛,但也孕育希望的邊境創傷。因此,這本書有如一塊織錦,交織著不同人的testimonios(親身經歷),以及我跟克勞蒂亞之間關於母職的親密見證。」
得獎紀錄
2023年,北美人類學學會,SANA Book Award
2023年,全美奇卡娜和奇卡諾研究協會德州分會(NACCS),非虛構圖書榮譽獎
2022年,德州作家聯盟,非虛構類圖書發現獎
名人推薦
卓浩右,國立陽明交大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陳如珍,人類學家
廖雲章,「獨立評論@天下」資深頻道總監、移民工文學獎共同創辦人
歐子綺,國立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副教授
顧玉玲,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文學跨域創作研究所副教授、作家
推薦記錄
《沒有身分的母親》一書以克勞蒂亞和其女兒的移民故事,討論無證母職和聽障小孩在美國生活所面臨的各種歧視與阻礙,以及她們在挫折中堅定不移的努力和韌性,作者也以此反思美國邊境政策、醫療與教育體系對於無證家庭的排除所造成的影響,真實地呈現出當前無證移民的母職困境與挑戰。——卓浩右,國立陽明交大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能夠隨心所欲地移動,是一種特權。《沒有身分的母親》描述為了下一代的生存,不惜非法穿越國境的移民女性,遭遇挫折壓迫的越境旅程,在縫隙中掙扎,撐出生活。透過作者細緻生動的訪談,讀者或許會發現,這樣的故事不只發生在美墨邊境,也發生在台灣。——廖雲章,「獨立評論@天下」資深頻道總監、移民工文學獎共同創辦人
如果你留在家鄉,患有聽力障礙的女兒無法得到治療,你便不是一個好母親;如果你為了脫離逆境、越過邊境,你便將成為沒有身分的母親。你要如何選擇?這本書回溯克勞蒂亞令人椎心的記憶和創傷,呈現數百萬移民母親跨越邊境的掙扎。母職不是隨著孩子出世而來,而是犧牲與愛交織出的生命韌性。——歐子綺,國立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副教授
本書採用大量口述素材,讓主述者保有完整的自我詮釋、情緒表達。耐心閱讀下去,就會知道這些看似雜蕪的主體敘事,連結創傷、驚嚇、反抗的身體記憶,將以疾病或疼痛再現於日常⋯⋯。作者以其反身性的探究與對照,承認理解他者的侷限,因而更能敞開給不斷搏鬥的無證處境,異常動人。——顧玉玲,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文學跨域創作研究所副教授、作家
這部私密、坦白且富於慈悲的民族誌是一份美好的禮物,女性的聲音躍然紙上,大膽對當權者道出令人刻骨銘心的真相。——露思・貝哈(Ruth Behar),《傷心人類學:易受傷的觀察者》作者
作者是說故事好手,讓兩個充滿張力的跨國移民故事互相交織,揭開無證母親如何在不公平的國家體系下掙扎。恐懼和犧牲形塑了書中強調的母職經驗,除此之外還有愛、奉獻、姊妹情誼和驚人的韌性。一本所有讀者都不該錯過的重要作品,讀完你會了解美國的移民政策如何對美墨邊境兩邊家庭的日常生活和人口流動造成深遠的影響。——蜜雪兒・特勒茲(Michelle Téllez),亞利桑那大學副教授,著有Border Women and the Community of Maclovio Rojas
一份滿懷悲憫的研究報告……作者以感人的筆觸描寫了拉美社群如何團結互助,並強而有力地證明移民造成的創傷會透過身體顯露出來。一幅描繪痛苦掙扎和堅持不懈的動人作品。——Publishers Weekly週刊
透過眾聲紛陳的見證、西語和英語毫不違和地來回切換,以及意味深長的輪廓素描,作者轉述了克勞蒂亞・賈西亞的移民故事。克勞蒂亞是來自墨西哥的無證母親,竭盡全力為女兒爭取權益……這本書的最大特點,就是它是作者以愛和深情編寫而成……她對訪談對象的關懷和敬意就像忙碌的廚房裡散發出的溫暖燈光,照亮了這本書。——Sightlines網路雜誌
作者為我們揭開美國一名無證母親對移民生活的真實看法,同時也闡述了往往不被看見的母職重擔。書中以克勞蒂亞這位大膽無畏的母親為主角,讚頌母親展現的力量,但也反思了伴隨那股力量而來的犧牲,探討身為母親為了展現韌性必須付出的代價。——Literary Mama網路雜誌
這是一本深刻的民族誌,探討了美國無證墨西哥裔母親面臨的掙扎和其所展現的力量……作者的非正統取徑、生動的文筆和強大的聲音,使這本民族誌顯得與眾不同、可親可感。——American Ethnologist期刊
基本上,這部作品挑戰了人類學這門學科,因為它採取的研究方法比大部分的人文研究更加完整。作者的目標是要處理地緣政治下的美墨邊境如何對一代又一代的母親和孩童造成重重阻礙。她透過這本書大聲疾呼我們重新審視無證母親的問題。這些女性的經驗往往被忽略或受到嚴厲的批判,而且終究會被政治化。作者也指出,雖然這是美國數百萬女性的真實經歷,教養領域的相關研究卻很少能聽到她們的聲音。——E3W書評(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出版年刊)
作者的研究和分析充分證明,母職對了解無證女性的多重弱勢(intersectionality)十分關鍵……因此,這本書帶給我們的最大收穫是,母職雖然構成了無證又有兒女的女性的多重弱勢,然而,是母親在照顧其他母親,或是如作者所說,是女人在照顧其他女人。——The Journal of Latin American and Caribbean Anthropology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