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了解過去,只是為了服務於將來和現在,而不是削弱現在或是損壞一個有生氣的將來」
  《歷史的用途與濫用》是德國思想家尼采於1874年出版的一部重要作品,被認為與尼采早期的另一部傑出作品《悲劇的誕生》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尼采在本書中探討了歷史對於人生、社會的正反作用。尼采認為,歷史對於個人或民族是必要的;但是,一旦「歷史感」到了一定的程度,這種歷史感就會傷害並最終毀掉一個人、民族甚至文化體系的生命。因此,必須確定「回憶」的限度,使歷史服務於生活。本書具有鮮明的尼采風格:語言犀利熱烈、批判痛快有力。
作者簡介
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
  德國哲學家、語言學家、文化評論家、詩人和思想家。尼采被認為是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他的著作對於宗教、道德、現代文化、哲學以及科學等領域提出了廣泛的批判和討論。他的寫作風格獨特,經常使用格言和悖論的技巧。尼采對於後代哲學的發展影響很大,尤其是在存在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上。代表著作有《悲劇的誕生》《不合時宜的沉思》《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論道德的譜系》等。
譯者簡介
陳濤
  2002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獲碩士學位;200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 (北京) 政治學系,獲博士學位。現為大學教師。
周輝榮
  2001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獲碩士學位。曾在三聯書店等出版機構工作。
導讀:在人類剛剛出生便已是滿頭白髮的時代閱讀尼采
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 楊婉儀
序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譯後記
人名索引
尼采年表
規格:平裝 / 136頁 / 15 x 21 x 0.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