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不拘,謝絕蟲類」
馬來西亞作家、花踪文學獎散文首獎得主
蔡曉玲首部散文集《洞》
──祕密生長,愛無邊界。
當我終於要被生活打敗以前,我必會想像著那個無所事事的時刻,陽臺上的光與風一直帶我到一片無邊無際的大草原。人要盲目樂觀的生活下去。
「《洞》正是「洞」,是曉玲心心念念築起的家屋,也是她為所有讀者悉心布置的狡兔三窟,讓我們在簡直退無可退的時代洪流中得以稍稍喘息緩步。書名固然呼應那篇榮獲花踪文學獎散文首獎的雋永佳作,但實際上,整部散文集都充滿了「洞」,裡頭有數不清的線索,指向她始終未曾言明的祕密。」──鄭芳婷
三十二歲時,蔡曉玲擁有人生中第一間房子,遠離家鄉的她逐漸失去原生家庭的房間,過起離城的獨居生活,不禁思索,女人成年若不結婚生子該何去何從?人生難道只能上演同一套劇本?房子,是她狡兔三窟的洞,在這裡祕密得以與世隔絕,不受打擾。
自幼隨著父親移居各處,所謂的家,是移動的城堡,有父母給予的最初的溫柔,有貓相伴,讓多愁善感的她,能依然對世界有愛。即便與途中友人各在天涯,斷了聯繫,敲起鍵盤,也能重回相遇有光的剎那。然而看似令人欣羨的順遂人生,卻有無法於世安穩的部分,幸好文學並非無用,電影是春藥,順著人生的河流而行,有伴相攜遊走,即遇大疫也未放棄,如今居於永夏,心似逢春。
從馬來西亞古晉、老越的遷徙成長,到離家求學、求職,蔡曉玲在不同的地方居住、短暫停留與旅遊,臺灣、日本、香港、中國……都有她的身影。擅記憶的水象巨蟹,好的壞的都記住了,友人、貓咪、父母的愛、文學電影、不可輕易言說的祕密,都在時光的溪水中,以溫柔的語調,潺潺地溯往,彷彿引領她回到最愛的屋前草地,享受著自由與幸福。
名人推薦
黃錦樹(暨南大學中文系榮譽教授)
鄭芳婷(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專文推薦
楊佳嫻/楊隸亞/蔣亞妮/騷夏/龔萬輝──溫柔守護推薦
舉重若輕,極端的節制,即便是非常感傷的事,也淡如水。──黃錦樹
富有馬來西亞風土滋味的女性成長散文,對台灣讀者來說,仍有熟悉的光影,因為共享了同樣的、亞際傳播的流行文化和翻譯文學。寫童年,筆致明麗溫暖,寫疫情前後的小日子,難免恐懼、迷惑,也有對於女性社會身分與實踐的思索,柔情中帶一點硬脾氣。──楊佳嫻
曉玲擅長在情節推進處,恣意切換敘事鏡頭,讓情節接連到不同的路徑,時而自拍,時而他拍,時而遠景,時而空景,脫離閱讀者的預判。──楊隸亞
《洞》裡藏著一整個我們世代的符碼。
蔡曉玲以文字指引我們一邊往前與同時回頭,互相確認座標。
古晉的商場也能成為古亭的早餐店,它們同在一個以電影、歌曲與文學羅織成的星系。
所有樹洞的最深處,都是她以記憶開出的蟲洞,連成了整張星空雲圖。
當洞穴開成了不同房間、當我們持續討論寫作的能與不能……
她以自己的方式作答:
或許,還要擁有一個自己的陽臺(最好有光),
與一部用來離返的車(即使只有一百匹馬力)。──蔣亞妮
作者讓我們聞嗅古晉的貓童年,領我們踩踏吉隆坡的空氣,品嘗記憶之釀的同時,又讓讀者警醒於現實對於女性的桎梏。即使擁有「自己的房間」,在吳爾芙百年的現在,就真能擺脫性別的期待了嗎?
或許,走過濃霧一般的不明確,比魔幻寫實還魔幻的疫情,讓我們更能了解,所謂的不可能都可能被撼動,《洞》像是是黑暗裡點火,讓自己成為自己,比什麼都重要。──騷夏
讀曉玲的文字,就像看著貓伏在日光下,悉心地梳理著自己的毛髮,那即是我心目中,散文柔軟而美好的樣子。──龔萬輝
作者簡介
蔡曉玲
一九八六年生,來自貓城古晉。馬來亞大學中文系博士畢業,現為馬來亞大學中文系高級講師、馬來西亞華文作家協會理事。曾獲花踪文學獎散文首獎、時報文學獎影視小說獎等,以散文集《洞》入圍梁實秋文學大師獎、Aesop女性圖書館馬來西亞站焦點人物。
推薦序
平淡的溫柔◎黃錦樹
她讓時間長出柔軟的毛◎鄭芳婷
輯一 洞
洞
我跟隨河流
最美的時光
雨天
迷宮
羽化
輯二 貓都不見了
末路花開
貓與天涯
走過白貓雕像的路
只喝可樂的貓
無人知曉
走貓路
貓都不見了
輯三 最初是溫柔的
A女的心聲
遠方
跳舞吧女孩
最初是溫柔的
圖書館
早餐
輯四 在San Francisco Coffee寫信
太陽城與太子傳說
魚
龍貓表弟的愛情
愛情不停站
同居者
水晶流年
在San Francisco Coffee寫信
Dear I
就在教堂後面
跳舞的馬
2429
春藥
輯五 陽臺
新病來了
自由的森林
太陽天出遊
下午做夢
我所不了解的圖像
白日夢女
電影裡的場景
陽臺
後記/從一個洞到另一個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