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愛,為何成為一種缺席的存在?
社會上很習慣談論母親在家庭與孩子生命中的重要性,卻忽略了父親的角色。
事實上,「父愛缺失」是導致青少年心理問題的首要因素,影響遠比想像中更深遠。當父親的角色因缺席、冷漠、過度嚴苛或失去功能而失衡,孩子將如何面對自我價值、親密關係與社會適應?
本書深入剖析了「父親病」的根源,以及其對我們心理發展的影響。
「父親病」指的是一種心理與社會現象,意味著父親在親子關係中扮演缺席或功能障礙的失衡角色。
在現代社會,離婚率上升、父職功能弱化,越來越多孩子在「無父環境」下成長。心理學研究顯示,父親的缺席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自信心不足,甚至在人際關係中反覆遭遇挫折。更嚴重的是,父愛的失衡可能導致孩子日後對權威的恐懼、極端的順從或叛逆,甚至影響他們建立穩定的親密關係。
*父親缺席的社會現象:為何全球越來越多家庭出現「無父狀態」?這對孩子的心理發展有何影響?
*不同類型的「父親病」:迴避型、不安型、自愛型、過度完美型,各類父親如何影響孩子的成長?
*父職的生物學與心理學基礎:男性與女性不同,無法在生物學行為中與孩子產生連結,會如何影響育兒?為何父愛與母愛在本質上不同?
*我們該如何療癒自己? 針對「父親病」帶來的影響,本書提供心理療癒與自我重建的觀點,幫助讀者走出陰影,建立健康的自我認同與人際關係。
這本書,寫給所有曾因父親的缺席或失衡而受傷的人。
如果你的父親曾經缺席,或者他的愛讓你感到沉重、無法喘息,那麼這本書將幫助你理解自己的情感困境,找到療癒的出口。
暖心推薦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楊聰財 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
蘇絢慧 諮商心理師、作家
作者簡介
岡田尊司
一九六○年生於香川縣。精神科醫師、作家、醫學博士。自東京大學哲學系退學後,轉入醫學系,畢業於京都大學醫學系、京都大學醫學研究所醫學科。曾任職於京都醫療少年院、山形大學客座教授,目前是岡田診所負責人與大阪心理教育中心顧問。
站在邊緣性人格障礙、發展障礙的治療最前線,以臨床醫師的身分面對年輕人的心靈問題。主要著作有:《怪癖心理學》、《容易受傷不是錯》、《活著覺得麻煩的人》、《壓力,努力撐過就好嗎?該放鬆的也許不是身體,而是你的情緒》、《生存的哲學》、《孤獨的冷漠》、《戀愛這種病》、《人際過敏症》、《依戀障礙》、《夫妻這種病》、《啟動心靈的對話》、《父親這種病》、《母親這種病》等書。
譯者簡介
張婷婷
愛看日劇、熱愛翻譯。二○○七年開始接觸書籍翻譯,譯有《我和條子的700天戰爭1&2》、《賺錢公司成功祕密都靠這本會計財報教科書》、《給小桃的信》、《笑臉贏人》、《看懂現金流讓你提早財富自由》、《母親這種病》、《父親這種病》等,現為專職譯者。
前言 父親是必須的嗎?
父親是什麼?
父親是必須的嗎?
那麼父親又如何呢?
從主角寶座跌落的父親
無伊底帕斯時代的父親
父親能成為母親嗎?
第一章 身為依附對象的父親
為什麼爸爸在這裡?
在更初期階段的挫折
與父親的依附關係
保護母子抵抗外敵
刺激孩子,誘使孩子走向外界
成為父親這件事
強化對抗壓力與不安的能力
從依附關係看到的父性類型
1感情深厚堅強的父親
父親佛洛伊德與女兒安娜
2愛自己的父親
律師父親
反社會性的父親
3母性的父親
巴布羅.畢卡索與父親荷西
4迴避的父親
卡爾.榮格與父親保羅
作為預備性「安全基地」的父親
第二章 瀕死的伊底帕斯
父親這個對手
把孩子趕出去的角色
服從兒子的父親
不能只是疼愛
父親的煞車功能
通過禮儀與父親
三島由紀夫與父親平岡梓
大衛沙林傑與父親所羅門
父親與女兒的話情況就不同
變成母親替身的少女
新伊底帕斯狀況與被拋棄的抑鬱
第三章 自我理想的父親
從對手變成目標
厄尼斯特海明威與父親艾德
從壓制者變成救贖者
過於偉大的父親
甘地與父親卡拉姆昌德
兒子哈利勞與父親甘地
被迫成為替身的人生
被父親拋棄的孩子
中原中也與父親謙助
將父親斷絕關係變跳板的電視記者櫻井良子
戀父情結與父親的理想化、認同化
雅典娜情結
行動模型的父親
反面教材的父親
受否定的父親形象支配
生病的父親
不安的真相
喬治巴代伊與父親約瑟夫
第四章 父親缺席症候群
存在感變稀薄的父親
機能性的缺席也有同樣的影響
比現實中的父親更重要的父親形象
父親缺席帶來了什麼
1對母親依賴的母子融合
2誇大的願望與較弱的自我控制力
安東尼.德.聖艾修伯里與父親尚
3有強烈的焦慮、對壓力敏感
4不擅長三人關係
5對學業或社會的成功也有影響
6性的自我認同產生混亂
海明威與兒子葛雷高利
對男孩有很大的影響
7夫妻關係或養育兒女的問題
約翰藍儂與父親艾佛瑞
左右與丈夫或兒子的關係
第五章 對父親的渴求
父性飢渴
變成亡靈的父親
莫迪里安尼與女兒珍妮
被拋棄的父親
即使明白他是瘟神
安提戈涅情結
漢娜鄂蘭與父親保羅
追求理想的父親
由於社會參與而昇華
第六章 遭放逐的父親
缺席才更適合
作為惡人的父親
被製造出來的壞父親形象
從母子膠囊中被放棄的父親
常態化的父親排斥
選擇母親而非丈夫的女性
伊底帕斯情結的現代意義
從女婿手上要回女兒的母親
被植入否定的父親形象時
依附障礙的家暴
以彼此的安全基地為目標
司法模式的極限
也有必須積極離婚的情況
第七章 永遠的父親
一直追求父親的孩子
為了克服父親的缺席
父親替代者與陷阱
培養看對方的眼力
不要被心理的父親形象迷惑
帶著否定父親形象的男性
從父親的意象中解放
懷疑被創造的形象
找回肯定的父親形象
曾經有過的快樂時光
孩子想要愛父親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