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動物拳腳相向時:動物為何而戰?從生物學看衝突、排擠、搶奪與強制交配如何形塑動物行為

作者: 羅伊克.博拉許
原文作者: Loïc Bollache
譯者: 陳郁雯
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25/07/03
語言:繁體中文
臉譜
優惠售價
NT$323~358
商品編號: 9786263156616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 規格
  •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在動物的字典裡,生存就是「戰」?!


    邵廣昭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榮退研究員
    黃貞祥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GENE思書齋齋主
    黃一峯 金鼎獎科普作家/自然教育工作者
    ──有話好說推薦

    💥領域之爭、強迫交配、冷暴力排擠、繼承爭奪戰……
    生態學者細看各種動物行為,探究牠們為何而戰、為何而鬥


    💢落單獅子誤闖斑點鬣狗領域,再強壯也可能遭包圍、被攻擊到潰逃
    💢雌性蠑螈凶狠對待疑似「外遇」的雄性蠑螈,對不忠伴侶暴力相向
    💢雄性印太瓶鼻海豚為了交配殺掉非親生的海豚寶寶,數隻聯手強迫雌海豚交配
    💢鯰魚群排擠患有白化症的特殊鯰魚,是由於恐懼、不願群體過於醒目而遭獵捕,以求自保
    💢巴西無螫蜂部署複雜防禦系統,蜂巢口、巢內通道有層層「重兵」守衛,確保蜂后、工蜂安全

    身為社會性動物的人類,在「利己vs.利他」、「對抗vs.合作」的恆常拉鋸中,能否從不同動物身上學會什麼?有沒有一種可能──生存並不盡然繫於無休無止的暴力衝突?

    在自然界演化中,之所以發展出群居生活,是因為個體能獲得某些好處。比方說,這種策略在動物面對掠食者威脅時能發揮更好的保護。群體愈大,個別動物被抓走的機會愈小;當一群動物四處逃竄,掠食者不易專注於單一獵物身上。這套策略也讓動物更能捍衛自己的領域,防止潛在競爭者進犯。相對地,群居生活可能為個體帶來一些不利與負擔。團體生活會使最佳棲地、食物和性伴侶的競爭益發激烈,也更容易造成寄生蟲、疾病傳播,還增加通姦、以同類為食、殺害幼兒等危險。最重要的是,群體成員也更容易起衝突。 

    本書作者羅伊克.博拉許是法國勃艮第-弗朗什-孔泰大學生態學者,對包含人類在內各種動物的「衝突」與「暴力」行為格外感興趣。他從領域攻防、交配權之爭、社會性動物的「戰士階級」、跨物種衝突、繼承權爭奪等方面切入,深入探討動物界所能見到的「戰」與「鬥」。而稍微反直覺的是,作者也同時發現到蜜蜂自我犧牲成全大局、整個企鵝群自動取適當間隔距離築巢以防衝突、橡實啄木鳥忍一時風平浪靜耐心等待自己在鳥群中位階上升,以及少數猿猴會關懷被族群其餘成員排擠的某隻個體。誠然,自然界處處可見你死我活的血腥角力與競逐,但本書最終要探問:有沒有可能存在另一種階級性較弱、合作性較強的生存模式──沒有暴君、戰爭,暴力行為也僅僅是個體間單純爭吵的模式?

    規格說明

    平裝 / 224頁 / 21 x 14.8 x 1.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